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k8凯发官网入口|【新长征路上 继往开来】故里?新篇

发布时间:2025-10-15 17:55:44    次浏览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第三章新长征路上继往开来长征是一篇英雄史诗,热血铸成,生命写就;长征是一座不朽丰碑,穿越历史,辉映未来。二万五千里的征程所锻造出来的长征精神,不仅书写了红军的辉煌历史,还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虽然长征已胜利80周年,但长征精神却历久弥新,它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实现中国梦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要继承发扬长征精神,汲取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躬身践行长征精神,把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中不断夺取新的胜利。今天的专题,就让我们从群像到个体,来看看青年如何笃实力行先辈志,铭记革命传统,走好新的长征路;也让我们看看长征精神如何在红色故土传承延续,继往开来!守护红军桥八十年一座桥见证贵州黎平军民鱼水深情 黎平少寨的红军桥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摄/光明图片 一座用木板搭建、不到一米宽的小桥,过去80多年被大水冲毁了40余次,为什么不干脆建一座石桥?“村民们舍不得拆掉,每次冲毁后又重新修好。”贵州省黎平县高屯镇少寨的吴玉宏告诉记者,这座桥被当地人称作“红军桥”,是他们祖辈和红军共同搭建的桥。1934红军在黎平县向遵义方向进军途中,被少寨一条70多米宽的河挡住了去路。河上本有一座木桥,但已被国民党军队拆毁。为了让红军过河,少寨村民从家里扛来木头、门板,冒着严寒和红军一块儿连夜架桥。“当时村里50多户人家,有30多家把自己的门板给拆了。”吴玉宏向记者转述他祖父的回忆。红军纪律严明,为了不扰民,冬夜睡在村民屋外;还打开地主的粮仓,给贫苦村民分粮食。有一次,一位战士烤红薯时不小心引起了火灾,红军惩罚了战士,还给村民赔偿了损失。红军走后,村民们忘不了这支不一样的人民军队,这座木桥成了最好的寄托。他们给它起名“红军桥”,而且在一次一次的修桥中把这种感情传递下去。1935年春天,红军桥第一次在大水中被冲毁。吴玉宏的祖父参与了第一次修桥,他经常向吴玉宏提及那次引以为豪的经历:“修桥啦!鸣锣人在村里喊。村里出来几十个人,硬是连夜把桥搭了起来。”此后,守护红军桥成了少寨的一个传统。那熟悉的敲锣声,在几代人的耳畔响起。“我17岁的时候,就参与救护红军桥了。”年近七旬的吴锡焰说,每当河水即将漫过桥面,村民便来收桥,把红军桥的木板拆下来,水退后再重新架起来。 吴玉宏就是现在敲锣的人,听祖父讲红军故事长大的他,成年后不仅参与了每次修桥,还从上一辈人手中接过了铜锣。在吴锡焰和吴玉宏的记忆中,有两次一年内三次敲响修桥的锣声,分别是1996年和2005年。一年里被大水冲毁三次,村民连续收桥、修桥三次。“大伙都毫无怨言。”吴锡焰说。村里还定期对红军桥进行维护换新,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如今的红军桥,保持着当初的样子,由数十根圆木搭成杈架,再铺以上百块枋板。为了更好地保护红军桥,也为了村民出门更方便,当地政府已计划在红军桥下游两百米处建一座石桥。“即使有了石桥,我们也会经常来红军桥走走。”吴玉宏说。他们知道,大水年年会来,但锣声会代代相传。【短评】守护的是情谊传承的是精神据考证,黎平县少寨村民当年不仅为红军架桥过河,而且还收留了三名因伤掉队的红军战士,替他们隐瞒身份,同吃同住,使他们养好伤后继续追随大部队,其中一名伤势严重的战士甚至待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红军与百姓之间这样的鱼水深情,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很常见。长征过后,八十年护红军桥,八十年守红军墓……这样的故事也有很多。对于那些心系老百姓的红军战士,老百姓以他们最淳朴的方式来回报,他们守护的是与红军连绵不绝的深情,传承的是生生不息的精神。一份“离不开”的情感——贵州遵义传承与发扬“红药箱”精神苍松翠柏慰忠魂,枝枝白菊寄哀思。在遵义的市中心,有一座红军山,77位红军战士长眠于此,前来祭奠的人络绎不绝。红军山中有一座铜像,定格了一名红军女卫生员怀抱病弱的孩子、轻吹汤药的瞬间。红军山中没有庙,很多老百姓却自发前来上香,他们将这位女卫生员尊称为“红军菩萨”。 “红军菩萨”光明日报记者 张永群摄/光明图片 其实,铜像中女卫生员的原型是一名男性,他叫龙思泉。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遵义。龙思泉除担负着全营的医疗工作外,还积极地为驻地群众看病治病。有一天,一位小男孩来部队找卫生员,请他为自己的父亲看病。因为病人的病情严重,龙思泉在治疗后并没有着急离开,而是留下来观察情况,彻夜未归。可就在当天夜晚,红军紧急撤离。龙思泉在独自追赶部队的路上,不幸被敌人杀害,年仅18周岁。当地百姓感激龙思泉的恩情,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悄悄掩埋了他的遗体,由于不知道这位小红军的姓名,只好在碑上刻了“红军坟”三个字。龙思泉走了,他的精神却留了下来。就在红军山脚下不远处,遵义名城医院的“红飘带医疗队”从先烈手中接过了“红药箱”。医院院长李忠禄从小就听长辈讲述龙思泉的故事,长大后选择学医,毕业后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对面成立了这家民营医疗机构。从那时起,他和同事们就开始了对一些特别贫困家庭和孤寡老人的送医上门服务。后来,他们成立了“红飘带医疗队”,先后深入远山区开展送医活动,让山里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疗专家的服务。2016年医院30周年院庆,李忠禄请来了龙思泉当年的战友——95岁的老红军李光。看到年轻的医生们,李光深情地嘱托道:“龙思泉的药箱里并没有现在这些高科技的医疗器材,装的只有铜钱、火罐和辣椒,希望大家把他在艰苦条件下为病人服务的精神传承下去。”妇产科医生何俊忘不了这个嘱托。作为“红飘带医疗队”的一员,今年以来她先后5次送医下乡。“长征精神对我们来说就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大山中因病致贫的家庭有很多,红飘带医疗队新的长征路任重道远。”她对记者说。尽管长路漫漫,但他们不孤独。在遵义市娄山关下的木瓜镇柿花村中,乡村医生陈兴用实际行动让每条小路都充满了柔情。行医20年来,只要乡亲们一个电话,陈兴提起药箱就走,从不收出诊费。“时间长了,乡亲们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乡亲们。他们的尊重和信任给了我很大的荣誉感,也是激励我坚守的最大动力。”陈兴说。80年前,一个又一个像龙思泉一样的红军战士感染着百姓,遵义也成为长征途中扩充红军最多的地方。80年来,遵义人民在新的长征路上传承与发扬着龙思泉“红药箱”精神,一个又一个百姓健康的“贴心管家”不断涌现,承载着先辈的奋斗理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短评】离不开”的背后是牺牲精神20年来,乡村医生陈兴行走在遵义这片红色土地上,“时间长了,乡亲们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乡亲们。”“离不开”的背后,是陈兴“付得出”。他付出了时间,付出了真情,也付出了金钱。这种付出体现的其实是一种牺牲精神,它和红军长征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当年,红军用鲜血和生命诠释牺牲精神,今天,陈兴用药箱和脚板为牺牲精神作注脚。在遵义红军山上萦绕的香火中,在“红飘带医疗队”行走乡间的身影里,我们能真切感受到这种精神的流淌、延续和生长。现在,我们正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同样离不开这种精神。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编辑:方曦■美编:肖玲